吟唱岁月的歌
我们亲爱的信阳市第一实验小学(原信师附小)即将迎来110年华诞。在这个征途上,附小人和衷共济凝聚情谊,栉风沐雨铸就华章,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和顽强意志书写了附小百年史上不朽的篇章。作为附小百年校史的创造者和经历者,老教师、老校友们的回忆是最生动、最真实的承载。他们深情地回忆,让我们走进附小人的记忆深处,共同感受百年附小的风雨沧桑,在前辈们创业的基础上继往开来,走向下一个辉煌!今天让我们走进这三位老同志:郭承禹、张秀莲、许健。
他们都曾是为附小做出过贡献的青年教师,而如今都已白发苍苍,而他们称自己为“老革命”。他们老吗?从他们深情的回忆中我们分明听到的是热血和激情,从他们岁月雕刻过的脸庞上我们读到了对 教育的热爱和对附小深深的情怀……
初识郭校长是在我刚进入附小工作,那时还是个刚出校门的18岁的小姑娘,一进学校就要接一年级新生班,郭校长竟然把自己唯一的小孙女——7岁的小郭荷放到我们班,同办公室的老师说:郭校长是我们学校退休的老校长,他可是教育专家,治学严谨,办事认真……他的认真我很快就体会到了,给小孙女作业的签字总是一笔一划,认认真真,像印刷上去一样。
再识郭校长,是每天无论再早到校园,都能在校园看到他的身影,要么在操场慢慢的散步,一脸慈爱的看着刚进校门给他打招呼的孩子;要么戴着老花镜静静的在宣传栏看着学校的新闻。从他略微佝偻的后背中我们读懂了虽已退休的老校长对学校深深的情怀……
在我的记忆中,学校每次大型活动都邀请郭校长。时至今日,八十多岁的高龄了,走路从不让我们搀扶,他走得慢,但每一步都从容而踏实,一如今天下午采访中他娓娓到来的每句话:
郭校长说,他们工作的那个年代,我们学校当时在全市是顶呱呱的。每年信师最优秀的毕业生才能到附小工作,老师们都很敬业,学校承担了全市大部分的教学实验:复式班、二部制、注提实验……这些实验都是根据时代需要的教学尝试,全市起步都从附小开始。另外,在全市各类教学竞赛中,附小老师都是绝对的实力派,第一名总是花落附小。在学习生活中,老师们不仅给孩子们传递课本上的知识,还带着孩子们学工学农,到食品厂做月饼,去农村帮助捡稻穗、给学校周边的菜农挖花生、摘青菜……透过郭校长娓娓道来的叙述,思绪慢慢张开,仿佛回到那个年代:孩子们在学校的生活丰富多彩,多元的体验也培养了他们自强自立、昂扬向上的品格,于是,才有了附小的英才辈出,才有了百年年附小的熠熠生辉。
张秀莲书记气质典雅,脸上总是挂着微笑,访谈时她总是安静的听着,总在最需要的时候给予补充。她说那个年代老师们条件都不好,每个月工资都不多,一个月也难得吃一次肉,很多老师都穿着带补丁的衣服,但是老师们从不觉得苦,工作干劲儿都很足,每位老师之间都像亲兄弟姐妹一样,谁家有困难大家一起帮忙,哪家做了好吃的总是招呼其他老师家的孩子。那时候附小校园满是柿子树和梨树,一到丰收的季节,每个教研组都分了几棵果树,男教师爬树摘果子,女老师嘴里说着:小心呀!手里还拿着床单子忙不迭地接着红彤彤的果子。这一幕想想都那么美好啊!在那个物质虽匮乏的岁月,老师们之间却收获着最为珍贵的情谊。
许健老师当了近30年班主任,虽近80岁高龄,但满面红光、精神矍铄,她家远在信高却坚持不让我们去接,一定要自己步行来学校。从这位健谈的老教师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位老教育工作者发自内心的对课堂热爱和桃李满天下的骄傲和自豪。她说那时候老师们一天“四”上班,早上劳动,上午下午教学,晚上集体学习,老师们都是以校为家,工作忙碌而充实,最可爱的是老太太还给我们现场演示几个教学的小窍门:“四点底”学生们总爱把四点写成一个方向,我告诉他们,四点底就像是士兵在排队,第一个士兵是班长,他要面向大家整队,所以四点底的第一个“点”写法就不同。许老师一边给我们讲一边演示,仿佛又回到了课堂,看到了当年那个激情飞扬,热爱教学的小姑娘……
一下午的采访,三位古稀老师没有一丝倦怠,反而越谈越有话题,越说越有精神,我们的老前辈们,晨曦暮霭,他们陪伴着一届又一届孩子成长,寒来暑往,他们认真平实书写教育人生,敬业奉献,不求回报……我想这一切,都源于他们对曾经青春岁月的美好回忆,源于他们对三尺讲台的无比热爱,源于他们对百年附小深切关怀,源于他们心中伟大的教育情怀!
(作者:黄燕)
- 上一篇: 回顾我校历史 发扬优良传统 争创更大成绩
- 下一篇:【附小记忆】榜样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