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我校历史 发扬优良传统 争创更大成绩
郭承禹,1934年出生,1951年从信阳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到附小任教。1990年—1994年间担任校长职务。1994年退休。他感慨,除了中间三年进修,在附小整整工作40年。在校史搜集过程中,我们多次采访郭校长。虽已耄耋之年,但郭校长对学校依旧深情专注,欣然参与校史整理。他深情回忆了附小的峥嵘岁月和辉煌历史。从附小的建制、师资来源、教育教研到学生培养,老校长如数家珍。现编辑整理刊出,以飨海内外校友,感知历史,追忆岁月。
我们的学校——信阳市第一实验小学(原信师附小),是一所有多年历史的学校,创建于1908年,至今已有110年了。
1949年4月1日信阳解放,当年5月,附小和另外七学校合并成信阳市第一小学(即今市十三小)。
1950年1月,在胜利路中华胡同16号,原崇义小学旧址重建信师附小。当时有1——5年级各一个班,教职工21人,学生184人。
1957年8月,附小与部队换房迁至东关外,分东(3—— 6年级)西(一、二年级)两部,后西部又与市政工程队换房,至1965年12月全部迁移移至建设新村今址。学校为12个班(六个年级,每个年级两班)的规模,学校房屋全是平房。
1968年7月,信师与潢师合并,信师附小移交信阳市,改名为信阳市第十二小学。1973年12月信师恢复,附小恢复原称。1975年秋,学校附设初中班(二年制),易校名信阳师范附属学校。1980年,初中改为三年制,学校定编为小学10个班(每年级2个班),初中12个班(每年级4个班)。1983年夏初中班停办,复称信师附小,规模定为小学5个年级,每年级4个班,共20个班。
一、解放前的信师附小
(1)信师附小校歌 校歌是在1921年谱写的,当时只有少数比较先进的学校才有校歌。校部秦校长首先要附小谱写校歌。谱曲是校部的音乐教师魏灿东老师。
(2)信师附小的教师队伍素质高,学生成绩好
任课教师是高等师范或普通大学毕业,也有个别在科举时代有功名(至少举人以上)。所以教课的能力很强,教学效果显著。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不是填鸭式教学,而具有启发性的,学生很容易接受。学生程度不一致,但他们都非常努力,有苦学精神,由于老师是高手,学生中出现不少高材生。如马杰的功课样样好,以后他留学美国。教体育的扎和如老师是全能体育教师,能教十余种器械操,尤其擅长于足球和短跑,他教小学只一年,就把小学生的足球队组织起来和兄弟学校比赛,战无不胜。学校大礼堂上挂有校训“智、仁、勇”的横匾一块,是学校的教育宗旨,是学生的奋斗目标,这是校长秦砚生拟定的。学生组织方面,有学生会,入学者必须遵守会章。这个组织推动学生自学与品德的修养,自从有了这个组织以后,减轻了老师管理学生的负担。学校设备完善,实验仪器、体育器材等都齐全,每个教室配有风琴一架,专供学生练习用。图画课和手工课所用教具充足,学校设有图书馆和阅览室。综合条件要比其他兄弟学校好。
二、新中国建立以来,信师附小坚持德育为首,坚持教育为主,坚持教育改革实验,在小学教育教学研究、实验和信师历届学生教育实习等方面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牛逸清任校长20年间,治校严谨,学校校风好,教风正,学风浓,教育质量高,被誉为一流学校,有"豫南明珠"之美称。
信师附小在小学教学方面,勇于改革,积极实验,起到了示范作用。1952年秋进行了小学五年一贯制的实验(当时及以前都是“四.二”分段制)。1953年秋学习苏联教学经验,进行“红领巾”五段教学法实验,成绩考核五级计分法实验。1960年秋搞教育革命、制教具、精讲多练优质课的实验。1965年秋进行“一.三”年级复式教学法实验。1974年进行“三算结合”教学实验,1978年进行小学二年级集中识字教学实验,1982年进行小学一二年级开设英语课的实验。1985年秋开始进行“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的实验,同时进行了
“马芯兰数学教学法”实验。1988年进行课程教材研究所编教材“数学”实验。1990年再次进行“三算结合”教学实验。1992年进行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实验等。各种实验,均获得了经验及各方面好的评价。有些实验赢得全国各省各地同行的学习借鉴,真正起到了示范作用。学校被评为全国小学语文“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的先进单位。
信师附小教师主要来自信师优秀毕业生。他们热爱教育事业,努力提高政治、文化、业务水平,刻苦钻研业务,治学严谨,精益求精,热爱学生,关心集体,团结协作,教书育人,为人师表。1991年8月,国家教委正式发布《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但在之前几十年里,我校教师却始终是这样做的。
我在这里举几个五、六十年代我们学校的事例。
热爱学生,才能教好学生。50年代初,学校里有个王姓同学,号称"调皮王"。父母不在身边,随奶奶生活上学。管教不严,生活条件差,在校打骂同学,堂上不守纪律,不专心听讲,作业不做,不讲卫生,手脸很脏,很少洗澡等。高老师接班教他后,关心他的生活,耐心教育开导,用母亲般的慈爱,,终于教好了他,帮助他改掉了坏毛病。
教师勤练教学基本功。“三个一”是我们学校的一贯要求,采取了一些措施,并开展了很多活动,提高教师水平。
60年代初是附小教师自觉勤练教学基本功的兴盛时期。当时教师每天早、晚都上班,除了学习、会议、备课,就是自觉苦练基本功。语文教师对所教每篇课文都朗读多遍,练书法是所有教师的必修课。
教师队伍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质量的提高,有赖于全校教师的纵向搞“接力赛”,横向打“团体赛”。同学科教师上下年级间搞“接力”,低年级为高年级打好基础,高年级在原基础上提高,处处事事想着努力工作;班级以班主任为中心,各科教师与班主任紧密联系,班主任主动了解各科教师在本班教学中的困难,研究问题,出主意搞活动,老年教师热心帮助,青年教师虚心学习。班主任与科任老师团结协作。信师附小的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热爱劳动,遵守纪律,团结同学,文明有礼,积极参加文体活动。涌现出很多“三好生”。在这里举几个五六十年代学生的事例。刻苦学习,克服困难,迎头赶上同学不掉队。学生成绩差怎么办?1960年,五年级黄姓同学,期中考试八门功课,他六门不及格。在老师悉心教育下,家长紧密配合,自己奋发努力,克服困难,勤学好问,最后取得门门优异成绩考入信阳三中。集合站队做到快、静、齐。1958年学校开展军事化训练,全校500多名同学三分钟从教室到操场集合,做到快、静、齐。
学生爱护公物,自己修理课桌凳。经常开展拥军优属活动;班里开设小银行把零花钱存起来,用于公益。
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信师附小的教育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开展“学雷锋、学赖宁”活动。坚持升旗仪式,积极改进教学工作,坚持进行教育教学实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改进体育、卫生工作,加速校园建设,各方面都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积累了教学经验,发挥了实验小学的积极模范作用。
这一时期,学校少先队被评为“全国红旗大队”、全国小学语文“注提”教学实验先进单位,、河南省推广普通话先进单位、先进家长学校、地区电化教育达标学校、体育达标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先进单位、文明单位。教师在河南省青年教师语文、数学、自然教学比武中获一二等奖,省青年教师普通话比赛二等奖。学生在全国小学自然知识竞赛中获三等奖,学生在《小学生》报、中南五省、地区举办的数学竞赛中均获得好成绩。在《河南日报》的少年诗歌创作赛和市作文竞赛中也获良好成绩,美术作品在市评比获奖,并有一些作品送日本展出。获得铜奖,歌曲比赛在地、市获得一等奖。
成绩说明了过去,重要的是开创未来。展望新时代,希望全校师生团结一致,同心同德,为百年附小争光添彩。
(作者:郭承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