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风采】郝玲:做学生喜欢的好老师
“门前老树长新芽,院里枯木又开花……”《时间都去哪儿了?》舒缓的音乐,贴心的歌词,让我们一遍遍自问:时间都去哪儿了?岁月匆匆,三十年的教学时光已悄然流逝。转过不惑,透过岁月的一圈圈年轮,蓦然回首,有多少激情和喜悦被轻掩在平淡中,有多少迷惘和痛苦混合着汗水被深埋在心底。学习-----实践----反思----成长……那不经意的回头一瞥,一路走来留下的深深浅浅的脚印,温柔地触动着我的心灵。
我是怎样一路奔跑过来的呀,我又该怎样一路奔跑下去呀!
驻足回望,路上风起,思绪在记忆的天空下飞舞……
(一)学习助我起跑:从“教坛新兵”到“教学新秀”
我出生于教师之家,父亲是干部,经常下乡,母亲是家乡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和班主任。自小跟随母亲,伴着校园里悠扬浑厚的钟声长大,耳濡目染,对教师有别样的情感。1981年,满怀梦想的我走进信阳师范学校的大门。1983年的那个春天,阴差阳错被分到信阳师范附属小学实 习,因为表现出色,被当时的老校长张庭义看中。实习结束,老校长顶着夏季酷暑的烈日,多次跑到市教育局据理力争,于是我走出信阳师范学校的大门,作为优秀毕业生留校来到了一墙之隔的信阳师范附属小学。
大约是受了母亲是语文教师的影响,自小酷爱看书,唐诗、宋词,鲁迅杂文,徐志摩、沈从文、冰心……每天游走于文学的世界里,沉浸在浓浓的书香中,常常流连忘返,如痴如醉。可是,实习时无意中被分到教数学,来到附小后自然就分配教数学课,没有想到,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命运------做一名小学数学教师。
刚刚走上工作岗位,心中只有一种追求:当一名好老师!当一名像母亲那样的深受学生爱戴和家长欢迎的好老师!
学校安排我教一年级两个班的数学课,年轻的我像一个大孩子带着一帮小孩子。不知道怎样备课,星期天就跑到书店,自费购买参考书,苦心钻研。不会上课,就向同组的老师请教,向搭班的老教师请教。一个学期过去,所教班级孩子的成绩遥遥领先,家长认可了,老校长语重心长地说:“小姑娘,我没有看错你!”
第一次讲公开课,是参加学校的青年教师优质课比赛,我执教《10的认识》,从教学环节的设计,到过渡语的衔接,都一字一句仔细斟酌,自己动手画小动物图片,制作教具。每天放学后,站在空荡荡的教室里练习试教,回到宿舍,对着镜子一遍遍练习教态。功夫不负有心人,这节课得到了听课老师和校领导的好评,荣获一等奖。学校给我发了一个红色的铁壳热水瓶,老校长还特意用黄色的油漆在热水瓶上工工整整地写上:青年教师优质课比赛一等奖。这也是我工作以来的第一件最珍贵的奖品。
第一次的成功给了我极大的信心,课堂教学得到领导的好评,我朦朦胧胧地意识到:教师的看家本领在课堂。要想做一名好教师,一定要能上好课。于是,上好数学课,就成了我当时的目标。优秀与平庸,最根本的差别,不在于天赋,也不在于机遇,而在于有无目标。有了目标,才有积累;有了积累,才有优势;有了优势,才有突破。
俗话说:“好事多磨”,我认为“好课更需多磨”。磨课活动成为我专业成长的一个重要途径。附小的每一位老师都是我的师傅,每一次磨课,都手把手教我。正是有了一次次磨课的历练,我对教材的把握准了、对生成问题的处理灵活了、对学生的指导到位了、知识的运用注重了与生活的联系;课堂教学组织越来越科学,教学语言越来越精炼,教学板书越来越规范,教学评价越来越到位,师生交流越来越灵活,环节过渡越来越自然,驾驭课堂的能力也越来越强了。我勇于承担各种上课活动,常规课、示范课、比赛课、兄弟学校研讨课、送教下乡观摩课、区级和市级的优质课等等。一次次的“摸爬滚打”使我的教学能力迅速提高,各种上课活动既磨练了我敢于挑战的意志,也为我的专业成长提供了一个个很好的平台。
学习是发展的源动力。在师范毕业后的几年里,我通过在职进修,先后获得“汉语言文学专业”专科和本科学历。工作之余,我把大部分的时间用于读书、学习。自费订阅《小学数学教师》、《小学数学教育》、《青年教师》等教学刊物,至今我的家里仍保存着这些书籍,尽管历经多次搬家迁徙,但这些书却一直陪伴着我。学习,使我拥有了职业生涯中立足与成长的精神源泉,使我形成了从知识修养到专业智慧的日臻成熟、日渐强大的支持系统。学习,让我逐步成长为一名崭露头角的教学新秀。
但是,我告诉自己——这只是开始,教育人生的马拉松,我才刚刚上路呢!
(二)教学促我提升:从“教学新秀”到“骨干教师
花开花落,回首我的课堂教学之路,从最初的蹒跚学步到现在的步态从容,这源于一种坚持。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先生曾说,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我坚守一线,坚持每一节课都实实在在地实践、探索、思考,及时学习、总结、反思,不断丰富课堂教学,不断提升理性思维。
1996年,我被学校推荐参加信阳市首届“十佳教师”评选,此次评选,首先要进行严格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知识及学科专业知识的考试,从200多位笔试的选手中选出前20名优胜者,再进入抽签现场作课环节,20人中的前十名将被授予“十佳教师”称号。这是一场炼狱般的过程,两个多月的复习准备,我几乎看遍了学校图书室里所有相关的教育书籍,一次次的彻夜煎熬、一场场的考试历练,一节节的模拟试教,终于迎来凤凰涅槃般的重生。“十佳教师”是上级领导对自己的认可和鼓励,也是多年来自己辛勤付出的见证和回报,它提升了自己对数学教学的思考,也让我在数学教学的道路上又迈出了一大步。
学海无涯,艺无止境。 教师是否愿意花时间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师是否具有专业素养的标志。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1997年,经过层层选拔,我代表信阳市参加了在洛阳举行的河南省第三届小学数学优质课大赛,执教《6、7的加法》一课。本课以当时孩子们最喜欢的中央电视台《大风车》栏目主题曲引入新课,根据儿童特点,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体现学生主体。练习环节展示了信阳南湾湖优美景色,在舒缓的《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旋律中通过让孩子们“帮小船靠岸”的游戏达到巩固知识,形成能力的目标。这节课创新的教学设计、轻松的课堂活动、孩子们的积极参与给评委以及全场几千位听课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场录制的光盘被火热订购,本节课以绝对的优势荣获了省级特等奖。
课堂,不仅仅是40分钟的展示,在课堂的背后,是N个40分钟的付出。我在思考中用心设计每一节课,在思考中精心钻研教育的每一个细节,在思考中研究,在研究中发展,努力让教学成为艺术。
1999年,信阳市教育局在文化中心举行了一次大型名师观摩活动,有幸聘请到高林生、吴正宪等专家,这是我第一次与专家、名师面对面。记得当时吴正宪老师下了火车,就立即赶到会场开始上课,《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让我耳目一新,吴老师与学生亲切交流,课堂始终在轻松愉悦中进行,如行云流水,润物无声,学生学得轻松,玩得开心。课后,吴老师又作了《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情境》的专题讲座。我被深深地感染了,第一次感受到名家对教育的执着精神和课堂教学魅力——吴老师的课堂是那样地轻松愉快,没有雕琢的痕迹,是因为把握了教育的核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那简直是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天堂。从那一刻起,我暗下决心,那就是我要追求的课堂,向名师学习,向专家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创新,焕发自己继续前行的动力,我想,这就是成长。
2002年,我有幸被推荐为教育部“百千万工程”首批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对象,并赴南京师范大学参加了为期半年的集中培训。在这里,我又一次与专家、名师们相遇,顾明远教授、于永正老师、华应龙、黄爱华……当时正值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场场教育专家的报告,一个个教育新理念的冲击,一次次观摩课后的交流研讨,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过的震憾,思维的碰撞,深刻的思考,促使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观、学生观、数学观。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课堂教学应该采用什么策略?如何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让学生构建知识?如何体现民主、平等、自由的课堂文化?此时我更多考虑到的是学生的学,而不是教师的教。
这次培训,我有了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这次培训,让我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路就在前方,目标已定,一路芬芳,奔跑向前……
(三)研修推我加速:从“骨干教师”到“特级教师”
曾无数次问自己,教学究竟是什么?思考常常陷入困惑,困惑又一次触发思考。我深刻地感受到: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我开始有意识地从“经验型”的教师向“科研型”的教师转变,潜心探究课堂教学艺术,自觉追求有创意的成功的课堂教学和有个性的深刻的教育思考,逐步形成“朴实、细腻、深刻、自然”的教学风格。
作为一名教师,要想站在教改的前列,没有理论思维是不可想象的。教师不但是实践者,更要做研究者,多年来,我一直在努力。曾参与过多次教材的改革试验,如:三算教材改革实验、豫人版教材实验,人教版教材实验,每一次实验都是一次挑战,更是一次提升,实验能借给老师一双会飞的翅膀,帮助老师追求更高的高度。
1997年,在学校李雪华校长的带领下,承担了全国“九五”重点研究课题《运用多媒体教育培养学生数学空间观念》的实验研究,三年实验,我们课题组积累了几十盒档案资料,构建了培养学生数学空间观念的教学模式,上了几十节观摩研讨课。在信阳市小学教学中首开先例,第一次用电脑课件上课,迎来无数同行前来观摩听课,学习交流。实验的成功,也让我们学校光荣地挂上了“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牌子。
有了做课题的经验和课题成功带来的收获,接下来又先后参与了全国“十五”、“十一五”课题实验工作,课题研究使我一步步从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靠近,也有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撰写的论文多篇在省级以上教育刊物上发表或获奖,还应邀到郑州、开封、洛阳、南阳、许昌等地执教观摩课或讲座,受到同行们的好评。被聘为信阳市首批“送教下乡讲师团”成员,多次到信阳市八县两区送教。
2014年受信阳师范学院委托,聘为信阳师范学院第三批“双导师制”校外导师,信阳师范学院国培项目专家团队成员,多次承担河南省“骨干教师国培计划”主讲,深受学员欢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那么,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课题研究不仅让我自己在理论素养、教学观念方面有了质的提升,也使我的课堂教学有了质的飞跃。更重要的是,通过课题实验能够带出一支积极投入到教育研究中来的教师队伍,老师们用一双慧眼看教育,及时发现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能够用“课题”的方式来解决教学问题,这已经超越了做课题本身的意义。
勤奋和努力融入每天的生活中,融入每天的工作中,生活也将回报你灿烂的阳光。2008年,我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2010年,荣获信阳市“十大教育女杰”称号,2011年被授予“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2014年被评为河南省特级教师。信阳电视台、信阳教育电视台也在“名师风采”栏目中多次进行了宣传报道。
面对荣誉,我清醒地知道:教海无涯,学无止境。是学校给了我起步和腾飞的契机,在感激幸运之神眷顾的同时,我深知自己的不足和缺陷,面对教学中的诸多问题我永远需要学习、需要研究。特级教师不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终结者”,而应该成为教师终身发展的新起点,在这个平台上,我可以更加有所作为。
奔跑在加速,耳畔书声朗朗,美景历历在目……目标还在远方。
(四)反思引我发展:教育的思考,成长的途径
著名教育学家波斯纳曾提出一个教师成长公式,即“经验+反思=成长”。反思本身就是一种创新,通过对教学理念的反思、教学行为的反思、教学艺术的反思,积累教育教学经验教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反思,使自己的教学精益求精,渐臻完美。
很欣赏这句话:人生就是戏,每天都在现场直播!反思可以让我们把明天的直播做得更好,少一些遗憾,多一些美丽!
在教育教学中时刻追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作为日常的教学,我常常用这样的几个问题去反思自己的教学:这节课,我投入激情了吗?对教材的解读,有更恰当的角度吗?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合理可测吗?这节课中最难忘的一个细节是什么?这节课最大的遗憾是什么?如果重新来教这节课,哪个地方最值得改进?反思的深度,决定着教学所能达到的高度。
日常教学中的得意与失败,我总会及时与同组的老师们交流切磋,共同剖析失败的原因,彼此分享成功的经验。正如朱永新教授所述:“一个理想的教师,他应该是个天生不安分、会做梦的教师。教育的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天的内涵与主题都不同,只有具有强烈的冲动、愿望、使命感、责任感,才能提出问题,才会自找麻烦,也才能拥有诗意的教育生活”。我知道,只要踏踏实实地走好脚下的每一步,只要永远不停止追求的脚步,我离那个理想的教育和理想的教师就不会太远。
因为有爱,所以追求,迎风奔跑,携手同行,永不停歇……
信念催我奋进:心灵的邀约,永恒的追求
教育不单单是教会孩子寻找答案,更重要的是教会他如何思考,因为思维比知识更重要。
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就应该这样:既深知教学的活力来自充满生命气息的生活世界,但同时又善于改造生活原生态,使生活情境具备清晰而丰富的教育意义,努力引导学生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所有的学生都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同时又有一颗能用数学思维思考的头脑。
有了这样的理想,那就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目标迈进,向远方进发。这其中自然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期盼与迷惘,也有“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著与付出,当然也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意外喜悦。 在我成长的路上,有无数双热情的手在帮助我、鼓励我,我始终心存感恩。张庭义校长、郭承禹校长、李雪华校长、吴遗芳主任、韩德珍老师、梁秋莲老师……还有一直在我身边给予我支持与帮助的同事、朋友、家人,我可以说出长长一串让我心怀感激的名字,他们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都给予了我无私的指导与帮助,为我的成长付出了无数心血,他们甘为人梯的精神令我感动,也促使我像他们一样无私地帮助年轻教师。
得到别人的帮助是快乐的,被人引领着是幸福的。曾在《读者》杂志中读到这样一句话:永远记得别人给过自己什么的人,是幸福的人。
我是幸福的!我要把幸福传递下去。 2008年,我走上教学管理的岗位。当教师要“独善其身”,当教导主任就必须“兼善天下”,我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责任更大了。学校教学制度的执行,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师水平的提升,都与教导处的工作息息相关。制定学校教学计划,进行常规教学检查,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组织教师参加比赛……当好教学工作的组织管理者,当好教育教学的带头人,打造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的教师团队,全面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是我的职责,更是我的责任!
言传身教,率先垂范,结合个人的成长经历,我将自己的工作经验和教学经验一点一滴、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青年教师。在教学常规、教学研究、教学思想等各方面,全面关心和指导青年教师,努力营造一个“宽松、积极、浓厚”的教育教学研究氛围,为他们提供参与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活动、展示和比赛的机会。尤其在公开课的打磨中,帮助青年教师如何理解课程理念,如何把握教材、如何把握学生、如何设计课堂的每一个环节,一字字一句句,反复琢磨,一遍遍试教,反复修改,在教学相长中发展,在教学实践中反思,在不断改进中提升,共同经历“化茧成蝶”的过程。
几年来,先后指导几十位校内外教师分别在省、市、区级优质课比赛中获奖。张晓娜老师执教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兰斌老师执教的《秒的认识》均获河南省优质课大赛一等奖。余娟娟老师、游玲老师、李伟老师、梁萍老师、戚莹莹老师,还有刘启星、黄昕、胡静琼、吕杨……一个个青年教师在比赛中历练,一批批青年教师在活动中成长。
今天的成功就是因为昨天的积累,明天的成功则依赖于今天的努力。回望三十年,一路走来,我深知,数学教学才是我永远的追求,她是那样令人心驰神往,引领着我用尽心力奔跑过去。她是那样神秘地诱惑着我,鼓舞着我,召唤着我,我知道那是心灵的邀约,是我迎风奔跑的动力。
感谢附小,给了我展翅飞翔的宽阔舞台!
感谢领导,给了我无私的指导和帮助!
感谢和我一起奋斗的同事们给了我工作上的温暖!
感谢家长和孩子们,给了我工作上的支持和信赖!
感谢家人,给了我幸福的生活和人生的快乐!
只有快乐的老师才能教出快乐的学生,只有具有创造力的老师才能教出创意无限的学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十个教师节座谈会上讲到,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
非常感谢我生于郝氏家族,承袭了百家姓中最好听的一个姓氏--------郝(hao)姓,学生们都亲切地叫我郝老师,我要无愧于这个称呼,做学生喜欢的好老师,是我永远追求的目标。为了心灵的邀约,我愿意在数学教学研究的漫漫征途上,不懈求索,永不倦怠地奔跑在教育的幸福之路上。
路在脚下,便只顾风雨兼程!
“老树长新芽,枯木又开花……”时间哪里去了?坐在校园中的博士廊里,冬日的暖阳透过廊上繁茂的紫藤枝叶,照在我的身上,留下摇曳的斑驳的光影。环顾校园,这里是我工作、生活了三十年的地方,岁月流逝,时光流转,往日校园的模样早已不在,只有小广场上那棵高大的法国梧桐依然挺立着,见证着百年附小的沧桑变化,日新月异。教楼里传来朗朗的读书声,宽阔的塑胶操场上孩子们在欢快地游戏,中心花园里小草正绿,一切都充满了生机。
不远处,几位年轻教师迈着轻快的步子迎面走来,脸上洋溢着青春的朝气和灿烂的笑容,是的,一切都在变化着、生长着,希望就在前面……
- 上一篇: 【名师风采】杜娟:温暖的记忆
- 下一篇:【名师风采】黄燕:光阴的故事